top of page

心得|馬偕PGY-簡嘉萱

⼀、請簡述都蘭診所實習看到的⼯作內容。

在這一週的實習過程中我們很榮幸得以參與都蘭診所的各項服務,從社區關懷、社區診所、居家醫療、在宅醫療到巡迴醫療等等,在社區診所中,我們透過醫師跟診能夠見習社區診所提供全面性的慢性疾病控制、基本急性症狀治療與診斷、較複雜急性個案轉診、基本傷口包紮及處理和健康檢查與預防醫學等等服務,有別於先前在醫學中心跟診的經驗,社區診所提供的服務項目更加多元,從較外科的傷口處理到內科的慢性疾病控制等都有涵蓋在內,本週剛好遇到血氧濃度低至88%因而被建議轉診至醫院急診去的病患,這是之前在醫學中心跟診時沒有遇過的情況,除了基本疾病的診斷之外,我學習到由於病患對於自身的症狀可能沒有足夠的警惕或是不了解疾病的嚴重性,因此適時地根據病患的急性症狀建議轉診也是醫療中重要的一環。社區關懷則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活動之一,相比先前各類居家訪視的醫療活動,單純地以一個「人」的身份到患者家中了解其生活環境、背景與目前面對的問題,在這次的見習活動中我們得以暫時放下醫師這個身份與責任,透過單純的關懷去傾聽並與患者討論目前生活中面臨的問題,雖然許多患者所經歷的並非可以透過醫療去改善,但也許有時僅僅是花時間去傾聽就能夠解決許多患者心理的負擔,也許也能讓患者更願意接受其他醫療專業相關服務;而巡迴醫療也是之前較未能想到或體驗過的醫療方式,跟著行動診所車到其他地方去設立診所的經驗很寶貴,雖然都蘭診所的巡迴門診已經過多年整合和革新而得以有今天的規模,但在十分鐘內於一個空蕩蕩的房子裡架設好能夠提供相當完整的醫療服務之診所的過程令我很驚艷也很佩服,原來實踐醫療可進性不不如想像中的困難,也希望之後能有機會再見習到更多這樣的醫療模式;而這次很榮幸能夠在居家醫療的訪視時接觸到在宅醫療的個案,在醫學中心工作時很難想像肺炎的患者也能夠在家中進行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而實際在家中看到臥床的患者並觀察住家環境後發現在宅醫療的實行真的能夠減少這樣行動不便的患者就醫上的許多時間與體力負擔,透過適當地選擇醫療對象,並配合適當地醫療設備和團隊,能夠對病患的生活和就醫品質造成很大的改變。


⼆、社區診所和醫院的⾨診不同之處為何︖

社區診所和醫院的門診在多方面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服務範圍、設施、專業領域和運作模式等方面。以下列舉幾項兩者的主要差異:


1. 服務範圍

社區診所主要提供基礎的醫療服務,包括常見病的診治、健康檢查、慢性病管理、疫苗接種、簡單的急診處理等,強調綜合性家庭醫學,通常處理的疾病較輕微且不需要非常精密的檢查或侵入性的治療,診所醫師一般是全科醫師,會處理多種常見的健康問題,但也會根據需要轉診至醫院或專科診所。而醫院門診所提供的醫療服務範圍較廣,從一般的內科、外科診療,到專科如心臟科、神經科、婦產科、耳鼻喉科等的專業診治,醫院門診除了基礎的診療外,還可以進行較為複雜的診斷和治療,如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專科會診等,如果診所無法解決的問題,醫院門診能夠提供更進一步的檢查和處置。


2. 醫療設施:

社區診所的醫療設施相對簡單,通常配備基本的診療設備,如血壓計、聽診器、基本的實驗室檢查設施等,很少有大型影像學設備(如CT、MRI等),也通常無法進行較複雜的手術或住院治療,主要依靠醫師的臨床經驗和較基礎的檢查來診斷與治療。在醫院門診則有較齊全的設施,擁有先進的影像學檢查設備、實驗室設施及手術室等,能夠提供更多元化的檢查(如血液檢查、心電圖、超聲波、CT、MRI等),部分醫院門診還會配備較為專業的設備,如內視鏡檢查、各種專科儀器等,能夠進行更精密的檢查與診斷。


3. 專科領域:

社區診所一般以家醫科醫師為主,醫師具備較廣泛的知識,能夠處理各種常見的疾病,並進行健康管理,雖然部分社區診所也會有特定的專科醫師(如婦產科、牙科等),但若患者的問題屬於特定專科的範圍,社區診所會將病人轉診至醫院專科。醫院門診提供更為廣泛的專科診療,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眼科、皮膚科等各類專科醫生,能夠處理更複雜、涉及各次專科的醫療問題,當患者病情較複雜時,醫院門診的專科醫師能夠提供更多專業的支持與診治。


4. 患者量與就診流程:

社區診所通常服務的患者較少,候診時間較短,就診流程較為簡單,通常沒有繁瑣的報到和檢查程序,患者看診較為迅速,由於患者的病情多屬較為簡單,醫師也能夠提供較為個性化的診療服務。而醫院門診的患者量通常較多,候診時間可能較長,尤其是熱門科別或高需求專科的門診,就診流程較為複雜,患者需要先報到,並可能需要進行一些基本檢查或影像學檢查,才能真正開始與醫師看診,醫院門診的服務通常較為標準化,但由於病人多樣性,可能需要更多的排隊等候時間。


5. 轉診與專業協作:

在社區診所,若患者的疾病較為複雜,社區診所的醫師會將其轉診至醫院或其他專科診所進行治療,社區診所和醫院之間的轉診較為常見,並且患者通常能夠得到較為連貫的照護。醫院門診可以進行更多的專業檢查和治療,若病情較複雜則通常有多科別合作,可以較為便捷地進行多學科協作和轉診,在醫院中,患者能夠更快速地獲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並且可以直接從門診得到住院或手術安排。


6. 成本與保險:

社區診所的費用通常較低,且診所可能較為靈活地接受不同的醫療保險或支付方式,大部分不需要支付高額的費用。醫院門診費用通常較高,尤其是涉及專科診療或需要進行精密檢查時,費用會顯著增加,診費可能包括掛號費、檢查費、專科會診費等,可能會對患者的經濟帶來一定的負擔。


總結:社區診所主要提供基礎的醫療服務,適合常見病、健康管理及輕微疾病的診療,診所設施簡單、候診時間短,且醫師通常為家醫科或內科醫師。醫院門診則提供更專業、綜合的醫療服務,能處理較為複雜和專業的疾病;醫院設施齊全,並能提供更多檢查和治療選擇,專科醫師較多,但患者量大,候診時間較長。


三、居家醫療和醫院醫療的不同之處為何︖

居家醫療和醫院醫療在服務形式、照護環境、治療範圍等方面有顯著差異。以下是兩者的主要區別:


1. 照護環境

居家醫療是指醫療服務提供者(如醫師、護士、物理治療師等)到宅為患者提供診斷、治療和照護服務,患者在自己家中接受治療。醫院醫療則是在醫院內進行的治療和照護,患者需要親自到醫院接受診斷、檢查、手術、住院等醫療服務,而醫院通常較自家有更完善的設施,適合需要高端診療、急救、住院、手術等專業醫療服務的患者。


2. 醫療服務範圍

居家醫療的範圍通常包括基礎的醫療照護、慢性病管理、藥物管理、康復治療、營養指導、心理支持等,部分也包括安寧緩和醫療,為患者提供舒適的臨終照護,雖然可以進行基本的檢查和治療,但無法提供高端醫療設備(如MRI、CT掃描等)的檢查和特殊手術。而醫院醫療則可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包括診斷、治療、手術、急救、住院、專科會診等,能夠處理急性病情、重大手術、復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並且能夠進行多種精密檢查(如X光、CT、MRI等)和重症照護。


3. 照護模式

居家醫療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模式,治療和照護通常針對患者的個人需求進行定制,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病情、生活環境、家屬支持等)進行居家診療,並提供相對靈活的治療計劃,居家醫療注重疾病的管理、舒適度和生活品質,並強調長期照護。醫院醫療則更加結構化,提供的服務通常是基於病症的診治和治療,其優勢為能夠應對急性病情、外科手術、重症病人等特殊需求情況,病人在醫院中有專業的醫護人員隨時照護,並能夠快速處理突發病情。


4. 患者互動與醫療人員

在居家醫療中,醫療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互動通常比較密切,醫療人員能夠與患者的家屬合作,共同協作照護,居家醫療的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病痛,並盡可能使患者保持在舒適的家庭環境中。而在醫院醫療中,醫療人員對患者的照護更加專業化、分工較細,醫院內的病人可能需要依賴更多的醫護人員,並且大部分照護都集中在醫療設施內,其照護模式通常是按照疾病和病情的急重程度來安排的,患者的自主性和家庭支持通常較少。


5. 治療設施與技術

居家醫療的設施通常較為簡單,醫療人員會帶著必要的設備到宅,像是血壓計、聽診器、簡單的實驗工具等,較精密的醫療技術(如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測等)無法在家中進行,若需要這類檢查,患者需轉至醫院進行。醫院醫療則能透過先進的診斷和治療設備,能夠進行各種精密檢查(如CT、MRI、X光等)和治療(如手術、放射治療等),醫院內有更專業的設備來支持各種醫療需求,這些是居家醫療無法提供的。


6. 成本

居家醫療的成本通常較低,因其不涉及住院或精密醫療設施的使用,患者只需支付醫生上門診療的費用及基本的醫療材料費用,然而,若需要定期居家醫療服務,費用仍可能會累積。醫院醫療的費用通常較高,特別是住院治療、手術、專科會診、影像學檢查等服務會增加醫療費用,醫院的醫療儀器、專業醫護人員以及住院治療等,均需要較大的經濟投入。


7. 適用對象

居家醫療適合需要長期照護的患者、重症病人、臥床患者、老年人、終末期患者、康復期患者等,也適用於不方便前往醫院就診或長期住院的患者,或希望於家中享受舒適治療的病人。另一方面,醫院醫療則較適合急性疾病、重大手術、急救需求、重症監護等情況的患者,患者能夠接受高度專業的治療或即時的急救處置。


總結:

居家醫療主要提供定期的醫療服務、慢性病管理、居家照護和終末期照護,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並讓患者能夠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得到照護;醫院醫療則處理急性病、重大疾病、專業診療、手術及住院治療,擁有先進的設備和專業的醫療團隊,能夠應對各種緊急情況。


四、在宅⽀援診所和⼀般社區診所差異︖

在宅支援診所和一般社區診所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提供的醫療服務範圍和對象群體,以下列舉部分。以下條件幾點差異比較:


1. 服務對象:

在宅支援診所主要服務對象為需要在家中接受醫療照護的患者,特別是老年人、重病患者、長期疾病患者或行動不便者;對符合以上條件患者,提供在宅醫療的服務,讓患者可以在不需要進出診所的情況下,得到持續的醫療支持,減輕患者及家屬在移動過程中所需耗費的時間、體力及金錢成本,也能提高此類型患者對醫療的可進性。而一般社區診所的主要服務對象則是廣泛的包涵各年齡層的患者,涵蓋健康檢查、一般疾病、慢性病管理等;患者需要前往診所接受診療服務。


2. 醫療服務的方式:

在宅支援診所的醫療方式為透過醫師定期到宅提供診斷和治療,並且協助患者管理慢性病或臨終照護,這些診所會與護理人員、藥師等共同組織團隊,提供更多元且完整的居家照護服務。而一般社區診所所提供的為較常見一般的門診性服務,包括常見病、急診處置、疫苗接種等,診所內設有基本的診療設備,患者來診所就診後,可根據需要開立處方、安排檢查或轉診。


3. 照護模式:

在宅支援診所以居家醫療和居家照護為主要服務形式,醫師可能會與其他在宅照護專業人員(如居家護理員、社會工作者等)密切合作,提供綜合性的支持,在此之中更強調病人生活質量的提升,尤其是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目的是減少住院和不必要的醫療程序。而一般社區診所的照護方式偏向於門診治療,患者通常會前來診所就醫,且主要集中於疾病治療和預防,這類診所的模式更常見對於急性疾病的處理和常見病的診斷治。


4. 照護範圍

在宅支援診所提供的服務範圍較為廣泛,除了疾病治療外,還包括日常生活照護、藥物管理、營養指導、復健等,並且強調患者的居家生活質量,部分診所也會進行安寧緩和治療,專注於提升終末期患者的生活品質。而一般社區診所則較專注於醫療診斷與治療,通常不包含長期居家照護,雖然部分診所會處理慢性病管理,但通常仍以患者來診所就診的情況為主。


5. 醫療團隊組成在宅支援診所:

醫療團隊通常由醫師、護理師、藥師、社會工作者、營養師等多專業人員組成,共同為患者提供綜合性照護,這些診所的醫療團隊會根據患者的需求進行調整,並與家屬密切合作。而一般社區診所的醫療團隊主要以醫師為主,輔以護理師和其他醫療人員,醫療團隊人員組成較為單純。


總結來說,在宅支援診所和一般社區診所的主要區別在於服務對象和服務方式。在宅支援診所更專注於提供居家醫療和長期照護服務,而一般社區診所則提供門診式的醫療服務,主要針對急性疾病和健康管理。


五、說⼀個故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這週的實習期間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是我們去社區關懷時遇到的婆婆,目前一個人獨居在交通不便的山上,從社區開車到家中的路程較陡且窄,且並非可以步行到市區的距離,平常生活都要靠自己自理,女兒會從山下幫忙買菜等到山上給婆婆,在前往個案家中的路上其實我非常緊張,以前到個案家中探訪時因為有醫師或醫學生的身份,因此總是有明確的訪視目標:看診、診斷、治療,然而僅僅是以個人對個人身份進行關懷活動是第一次,然而當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抵達個案家裡時,當個案聽說我們沒有約好而是單純來關心她的醫師,個案又驚訝又感動地哭了,還沒有說到話卻已經能為個案情緒上帶來如此大的影響這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以前醫學生時期來到台東馬偕醫院實習時老師曾說過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偏鄉醫療真正的問題都不是用錢可以解決的。」直到這次再來到台東都蘭診所後我才得以親自體會到這句話背後的意義,即使政府投入大筆金額在購買昂貴的醫療設備給區域、地區醫院,實際上無法就醫的族群終究無法使用到這些先進的設施,唯有透過醫療人員親自將醫療帶去個案的身邊才能真正解決地理上的距離問題、病情造成的行動不便、家庭結構破碎造成的知識語言隔閡等等,透過都蘭診所實習的各項活動,讓我親自能夠體驗以前只在書本上讀過的增進醫療可進性、真正為偏鄉地區的區民提供醫療、實際了解偏鄉地區民眾的醫療衛生情況等等,雖然很可惜地,因為聽不太懂台語所以無法完整理解個案所說的生平故事,但光是能夠看著因為有人來拜訪而高興地落淚的婆婆的表情,就讓我了解到在宅醫療的重要和偏鄉醫療真正的問題與意義,很榮幸有機會能獲得這麼珍貴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回憶。


六、對診所見習安排之建議

雖然詳細的行程時間可能前一天才能確定,但是如果能夠提早在第一天大概公布區塊性的流程可能可以讓學員們更好地規劃時間,像是需要另外花時間的準備個案報告的時間。

 


七、實習前與實習後,針對以下兩個問題,你的想法有沒有什麼不同?在都蘭診所實習,你學到了哪些重要的能力?

  • 如果你未來要經營在宅診所,你覺得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 經營在宅診所需要結合醫療專業知識、優秀的管理能力、跨專業協作能力以及與患者和家屬的良好溝通能力。還需要關注行業法規、倫理問題、技術運用、危機管理和財務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隨著居家醫療需求的增長,能夠成功經營在宅診所的關鍵在於提供高質量、個性化的醫療服務,並有效管理診所的運營與發展。

    1) 醫療專業能力:

    包含全科醫學與專科知識:在宅診所通常由全科醫師主導,醫師需要具備廣泛的基礎醫學知識,能夠處理多種常見疾病和慢性病的管理,除了基礎醫療,還需要具備老年病學、安寧緩和醫療等領域的知識,以便為老年患者、末期患者等提供專業的居家照護;另外還需要長期病患管理經驗:在宅診所主要服務的是需要長期照護的患者,如慢性病患者或臥床病人,醫師需要具備疾病的長期管理能力,並能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最後也需要具備居家醫療技能:醫師及醫療團隊需要具備居家診療的能力,例如能夠使用便攜設備進行檢查、遠程醫療、居家藥物管理等技能。

    2) 管理能力

    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診所運營能力,包括人員管理、財務規劃、資源配置等,特別是居家醫療服務涉及到流動的醫療團隊和患者,管理的難度較大,需要協調不同職類專業人士的工作。也需要成本控制與定價策略:需要合理設置服務費用,確保在提供高質量服務的同時,也能夠控制經營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了解保險結算和醫療費用的結構也是關鍵。 3) 溝通與協作能力

    在宅診所的醫師通常需要與患者及其家屬保持密切聯繫,定期更新病情並提供照護建議,良好的溝通技巧對於建立信任關係、減少誤解、確保患者的遵從性都很重要。另外,在宅診所的醫療服務需要多方合作,醫療團隊成員需密切協作,協助患者的整體照護。

    4) 法律與倫理知識

    在宅診所需要遵守當地的醫療法規,確保所有醫療活動都符合相關的法律規範,尤其是在病歷管理、藥物處方等方面,需要了解醫療保險的結算標準,確保診所服務符合保險機構的要求以及患者隱私與資料保護等。

    5) 行銷與業務拓展能力

    在宅診所的市場通常相對有限,診所需要進行有效的市場定位和宣傳,吸引目標患者群體,如何利用社區資源、醫療保險、醫療網絡等進行宣傳,增加患者流量是經營的關鍵之一;而患者關係管理也相當重要,在宅診所的經營需要建立穩定的患者基礎,並保持良好的患者關係,通過定期跟進和關懷,提升患者的滿意度與忠誠度,並通過口碑和推薦擴大業務。

    6) 危機管理與應對能力

    在宅醫療的過程中,醫師和醫療團隊可能會遇到患者病情急劇變化、突發醫療事件等情況。此時需要能夠迅速做出決策並有效應對,必要時及時將患者轉診至醫院;而在面對居家醫療需求波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經營者需有調配資源、優化服務流程的能力,以確保照護品質和業務運營的穩定。

  • 如果你未來成為醫院專科醫師,你覺得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與在宅醫療團隊合作,一起照顧居家病人? 有別於實習前前的回答,真正實習後我了解到若身為醫院專科醫師並與在宅醫療團隊合作,最重要的應該是辨識適合在宅醫療的病人,在實習期間很榮幸能夠參與HAH的讀書會議,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澳洲的團隊分享Osteomyelitis病人在家進行抗生素治療的個案,在實習期間骨髓炎是我印象中相當嚴重且較難治療的感染症,但也因為需要長時間施打抗生素而需要長時間住院,若能夠辨別可以穩定抗生素治療的病人並搭配好的抗生素治療設備與方式,我相信這可以對目前病房床數縮減或是及急診擁塞、待床人數眾多的問題帶來一些正面影響。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