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得|賴瑋伶 醫師

我在家醫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第二年時,基於對社區醫學的興趣,做了一個以「Community care & promotion」為主題的報告。當時簡單閱讀了臺灣的社區發展史、得知目前的問題與困境,也看到一些國內外明星社區的實踐典範。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我第一次認識了「在宅醫療學會」。

那次報告我以「家庭醫師的定位」作結。除了舉出WONCA(世界家庭醫師組織)的5-star doctor、指導老師認定的社區醫學核心能力;為了讓在場的住院醫師一起思考自己的定位,我也列出了自己的版本:「社區多功能診所」━━不只是看病的診所、融入健康生活、落實醫療分級、社區資源整合。

在現行的醫療制度下,我其實不知道這樣的診所能否實現、並且存活下來。因此當「在宅醫療學會」化身成學長姊口中推薦的「都蘭診所」,我便決定要親眼看看。出發前,我列了以下幾個問題:

  1. 24小時照護運作方式

  2. 診所營運模式是否可能複製

  3. 社區實際參與程度

  4. 多專業之前的溝通與資訊流通

  5. 在宅醫療的城鄉差距

  6. 預立醫囑諮商

實習結束後,除了釐清上述議題之外,我認為都蘭診所的在宅醫療模式,某種程度上也對「分級醫療」、「亞急性照護」、「預立醫囑」提出了部分解方。

  1. 分級醫療:在宅醫療的往診模式,不僅落實更深化了家庭醫師的角色。當醫師對患者的疾病與生活掌握度大幅提高,大部分的醫療與照護,將能在社區中完成。除了減少病人往返醫院造成的不便,醫學中心的醫師也更能將精力集中在真正的「急重症」。

  2. 亞急性照護:或許是在醫院看了太多,上了年紀的病人,因為一次跌倒、中風便因失能導致長期臥床、漸漸被插上各種管路的過程;當我看見「在宅」的居家醫療,很適時地接住了因跌倒而髖部骨折術後的病人,內心受到很大的鼓舞。該病人出院前就和都蘭診所聯繫,因為出院返家後第一次訪視、便能透過醫師、復健師、護理師、長照專員……等多專業合作,開啟復能計畫。

  3. 預立醫囑:如同分級醫療的概念,當家庭醫師足夠了解病人的疾病進程、家庭狀況、甚至價值觀念,在面臨嚴重疾病的醫療決策時,便更能適切地以病人和家屬的角度,提供專業的諮商與建議。

在都蘭診所實習一週之後,我感覺這是一間持續發展的新型態診所,跳脫醫院系統和醫療制度的框架,很多運作方式都仍保有彈性也尚未定型,期待在宅醫療能繼續實驗各種模式,讓都蘭診所的經驗能夠因應不同型態的社區,在各處被實踐。

Comments


bottom of page